2012年還未走完第五個月份,水污染事件就已發(fā)生多起,廣西龍江、江蘇鎮(zhèn)江、湖北武漢等地先后出現重大飲用水污染事件,早在年初就有業(yè)內人士擔憂,生活飲用水或將繼PM2.5之后,成為又一個引發(fā)公眾強烈反響的社會焦點。果不其然,5月份關于“我國自來水出廠合格率僅為50%”的報道再次將飲水安全推上了風口浪尖。再過不到40天,《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2006)就將開始強制執(zhí)行,大限將至,供水企業(yè)又是否做好了準備。
帶著系列問題,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搜狐公益聯合舉行第十期環(huán)境講壇,邀請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我國供水領域資深專家王占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安全檢測室主任、新國標主要起草人之一鄂學禮,珠海水務集團供水業(yè)務部主任王杭州,廣州自來水公司水質部工程師朱爭亮共同探討“飲水安全”話題。
第十期環(huán)境講壇嘉賓,從左至右依次為:廣州自來水公司水質部工程師朱爭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安全檢測室主任鄂學禮、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我國供水領域資深專家王占生、珠海水務集團供水業(yè)務部主任王杭州
安全保障頑疾何在
一滴水進入千家萬戶需要歷經一場漫長的旅程,從水源地到自來水廠、經供水管網再至二次供水設施,最后進入各家的水龍頭,這之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將直接對到戶水水質產生影響。
近30余年來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水源地的污染情況也不斷加重。王占生表示,在水源地未被破壞的前提下,“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的傳統(tǒng)工藝仍可繼續(xù)沿用,但隨著水源地污染情況的不斷加劇,水廠升級改造、提升工藝水平就已成了必然的選擇。他介紹,針對濁度、臭味等感官性的指標,可通過絮凝劑、消毒劑等方式解決,對于耗氧量、有機污染物等問題則建議增加活性炭、簡化預氧化環(huán)節(jié)來應對。保障飲水安全,深入改造、加強監(jiān)測兩者缺一不可。
新國標深入解讀
作為新國標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鄂學禮在環(huán)境講壇上對新國標進行了解讀。他介紹,7月1日起全面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是繼1985年后的第二個國家級飲用水水質標準。
近30年來,經濟發(fā)展迅速,對水質產生影響的各類物質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檢測指標由35項增加到106項。具體來看,毒理性指標中的有機物由5項增至53項,無機物由10項增至21項;微生物指標由2項增至6項;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中則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鈉、鋁等;飲水消毒劑也有1項增至4項,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碳。
鄂學禮表示,根據新情況,新國標中對以下四類物質予以了特別關注:有機污染物,上世紀末由人工合成的諸多物質進入環(huán)境中,在一些情況下長期存留,對人體產生危害。藻類,國內自南到北,包括黑龍江、青海等地都已發(fā)現藻類的痕跡,作為一種單細胞植物,藻類一旦生成就易年年出現,2007年無錫太湖的藍藻大面積爆發(fā)就曾帶來廣泛影響;重金屬,包括鐵錳鋅銅等在內的重金屬是近年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罪魁禍首之一,新國標中也將原有的5項檢測指標擴大到19項;另外,以殺蟲劑、除草劑為代表的一些農藥殘余物質及微生物中的“兩蟲”也都是新國標的新增檢測指標
一線水司現身說法
參與此次講壇的珠海水司及廣州水司經多年努力,均已提前達到新國標要求,講壇上,他們分享了各自的經驗:
六道關口保駕護航。水源地、水廠各環(huán)節(jié)、綜合中心化驗所、行業(yè)主管部門、水質檢測中心、疾控中心等第三方監(jiān)測機構,六道檢測關口保障入戶水質安全。
逆向調控確保安全。以管網水質狀況反過來調控出廠水質,充分考慮后續(xù)管網情況保證入戶水達到相關標準。
流域監(jiān)控應對突發(fā)事件。珠海、廣州等地搭建流域水質網,將西江、東江、北江等流域的上下游檢測數據實時共享,如有突發(fā)事件,可為各地水司提供寶貴的應對時間,保障整體供水安全。
另一方面,兩地根據自身情況,也開展了多項保障飲水安全的措施。多水源系統(tǒng)是珠海保障水質安全的又一個要素,該系統(tǒng)特點是水庫之間通過隧道彼此聯通,如果一個水源出現問題就可及時進行切換來規(guī)避風險。廣州則通過亞洲最大規(guī)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處理項目、東部水廠生物處理改造等提標改造工程,加強了水廠的深化處理能力。
水質公開勢在必行
2009年住建部開展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水質大普查,但檢測結果直至本月被媒體報道后才為公眾所知,信息的不對等直接導致了公眾的信任匱乏和信心缺失。幾位嘉賓紛紛表示,水質公開勢在必行。
兩位水司代表介紹,將自身及第三方的檢測數據每月在網絡及顯著位置進行公示,邀請公眾參觀水廠都是企業(yè)著重加強的公眾溝通工作。
“知情權的提升會直接降低老百姓的懷疑態(tài)度”,鄂學禮表示,住建部2009年的調查涉及全國4000余家水廠,各地水平參差不齊,極易造成飲用水水質整體惡化的負面影響。他建議以城市為單位,每月公布相關水質數據,讓百姓切切實實了解身邊的水是否安全,這也對水廠及整個城市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王占生同樣強調,只有主動公布水質指標才能使百姓放心。向公眾普及供水整個流程,了解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整體性情況,既能避免水廠陷入“替罪羊”的困境,也能提升對水源地的保護意識。如若遇到水質不合格情況,加強公眾溝通,及時承認問題,細化整改辦法也將避免類似質疑的產生。
飲水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我們喝的水到底什么樣,新的國標到底新在了哪里,一線水廠如何運轉,供水全過程又包括幾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將各個問題說清楚講明白,才有可能減少公眾質疑,各方協調一致、腳踏實地的保障“飲水安全”。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
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yè)戰(zhàn)略論壇上...
010-884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