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性生活|欧美二区亚洲一区|欧美婷婷丁香97|五月丁香婷婷精品|一本无码AAAA|亚洲中文免费在线播放|青青草原在线伊人|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色婷婷久久色丁香色|黄色三级在线观看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處理混合基質(zhì)的性能評價

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fā)表日期 1995-02-01
來源 《中國給水排水》1995年第2期
作者 趙慶良,王寶貞,G·庫格爾
關鍵詞 厭氧 高溫/中溫 消化 有機物
摘要 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工藝,用于同時處理城市污水廠污泥和其它高濃度有機廢物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特別是將高溫水解產(chǎn)酸相反應器的溫度提高到75℃、水力停留時間控制在2.5d更是一種新的嘗試。本課題源于生產(chǎn)實際需要而開展中試規(guī)模試驗研究,目的在于考察高溫/中溫(75℃、2.5d/37℃、10d)兩相厭氧消化反應器系統(tǒng),分別同時處理污水廠污泥與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的廢物(馬鈴薯加工廢物)、污泥與主要含蛋白質(zhì)的廢物(豬血)及污泥與主要含脂類廢物(灌腸加工廢物)時的效能變化,為擬建實際規(guī)模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系統(tǒng)提供技術

出  自: 《中國給水排水》 1995年第2期第14頁
發(fā)表時間: 1995-2

趙慶良;王寶貞(哈爾濱建筑大學);G·庫格爾(聯(lián)邦德國尼爾河水管會)

摘要: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工藝,用于同時處理城市污水廠污泥和其它高濃度有機廢物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特別是將高溫水解產(chǎn)酸相反應器的溫度提高到75℃、水力停留時間控制在2.5d更是一種新的嘗試。本課題源于生產(chǎn)實際需要而開展中試規(guī)模試驗研究,目的在于考察高溫/中溫(75℃、2.5d/37℃、10d)兩相厭氧消化反應器系統(tǒng),分別同時處理污水廠污泥與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的廢物(馬鈴薯加工廢物)、污泥與主要含蛋白質(zhì)的廢物(豬血)及污泥與主要含脂類廢物(灌腸加工廢物)時的效能變化,為擬建實際規(guī)模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系統(tǒng)提供技術依據(jù)。

1 試驗設施與方法

  本試驗研究采用的是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處理的中試規(guī)模試驗設施,即產(chǎn)酸相的高溫消化作為第一段消化反應器FB1,而產(chǎn)甲烷相的中溫消化作為第二段消化反應器FB2。因為該系統(tǒng)是用于研究同時處理污泥及高濃度有機廢物時厭氧消化反應器的性能,故在高溫消化反應器FB1前分別設置貯泥罐及有機廢物罐。FB1和FB2的有效容積分別為0.650m 3 和1.950m 3 。在FB1和FB2的中心軸上裝有螺旋漿攪拌器進行機械攪拌混合。采用外部水浴加熱式交換器、由丙烷氣燃燒進行加熱。溫度控制采用Pt100溫度控制器,用以自動控制FB1溫度為75±1℃,F(xiàn)B2溫度為37±0.5℃。試驗流程見圖1。
  待處理組合基質(zhì)是由聯(lián)邦德國GOCH污水處理廠的二次污泥及各不同加工廠的高濃度有機廢物組成。先后用于該試驗研究的有機廢物有馬鈴薯加工廠產(chǎn)生的馬鈴薯加工廢物,屠宰場的豬血及灌腸加工廠產(chǎn)生的腸類加工廢物,目的在于分別考察污泥消化池在投入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或脂質(zhì)的典型高濃度有機廢物后,增加有機負荷時厭氧消化系統(tǒng)的性能變化?;|(zhì)投配采用半連續(xù)型式,即污泥和高濃度有機廢物每日分別由貯泥罐和廢物罐每隔8h分三次由泵經(jīng)流量計IDM投配至FB1,由FB1排出的一級消化污泥在容器1貯存15 ~30min,再由泵經(jīng)流量計IDM計量投配至FB2,經(jīng)FB2消化后的二級消化污泥經(jīng)容器2后排至地面污泥井,再由泵排出。整個過程均自動進行。

  本試驗研究設計的產(chǎn)酸相高溫消化反應器停留時間為2.5d,產(chǎn)甲烷相的中溫消化反應器停留時間為9~10d(或14d),故混合基質(zhì)投配量分別為FB1約0.225m 3 /d、FB2約0.200m 3 /d(或0.140m 3 /d)。按照組合基質(zhì)不同和基質(zhì)比例投加情況,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的研究分為四個系列連續(xù)進行,試驗進程及各系列持續(xù)時間如圖2所示。

2 試驗結(jié)果與討論

  2.1 混合基質(zhì)及消化反應器的特性
  污泥與各高濃度有機廢物形成的混合基質(zhì)及有關高溫/中溫厭氧消化反應器系統(tǒng)各參數(shù)的變化特性示于表1,其中各值都是經(jīng)多次分析測定后計算所得平均值。由該表可以看出:只有在試驗系列3—2中混合基質(zhì)在FB2中的停留時間為14d,其余皆為t FB1 =2.5d,t FB2 =10d;在用以處理污泥與豬血的試驗系列3-2中,兩相厭氧消化系統(tǒng)承受較高的總固體負荷、有機負荷,其平均值分別為25.31kgTS/m 3 ·d和16.32kgVS/m 3 ·d;FB2承受的負荷變化均較平穩(wěn),可見在某種程度上它起了均勻負荷的作用。
  2.2 pH值變化
  對于厭氧消化過程運行而言,經(jīng)常檢測pH 值并掌握其變化趨勢顯得尤為重要。在本試驗系列1至系列4中,分別對原生污泥、高濃度有機廢物(包括馬鈴薯加工廢物、豬血、腸類加工廢物),二者按比例混合樣,F(xiàn)B1消化后及FB2 消化后污泥的pH值進行檢測。
  混合基質(zhì)經(jīng)高溫消化2.5d后,其pH值時而略高于或時而低于進料混合基質(zhì)pH值。但從總的測定結(jié)果計算,混合基質(zhì)經(jīng)高溫消化后pH值低于消化前的pH值,這表明進料混合基質(zhì)經(jīng)75℃停留2.5d的短時高溫消化后確實發(fā)生了酸化,即復雜的有機化合物諸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發(fā)生了水解產(chǎn)酸;經(jīng)FB1消化后的污泥再經(jīng)中溫消化10d(或試驗系列3-2中的14d)后,正常運轉(zhuǎn)條件下pH值平均升高至7.44~8.05左右,即第一段產(chǎn)酸相的產(chǎn)物進行了甲烷發(fā)酵(堿性發(fā)酵)。

  需指出的是在試驗系列1中,F(xiàn)B2消化后污泥的pH值在5月6日只有6.54,其原因可能是在4月12日(全天)及4月13日(5個小時)先后兩次發(fā)生消化器加熱干擾現(xiàn)象,溫度降至25~30℃;再則是4月27日由于投配污泥至FB1的流量計(IDM)發(fā)生干擾,只投配了100%馬鈴薯加工廢物。這兩種干擾可能造成甲烷菌生長環(huán)境的擾動,致使PH值下降。為了恢復FB2消化反應器的PH值至7.5左右,于5月6日在FBI消化后污泥中一次投加4290 gNaOH(20%體積),均勻混合后抽至FB2中,結(jié)果經(jīng)過10d左右時間PH值即升至7.40以上,一直穩(wěn)定運行。
  2.3 TS與VS變化
  TS反映了厭氧消化前后基質(zhì)中總固體的變化情況,而VS則反映了總固體TS中有機組分改變。表2則是各試驗系列中TS與VS的平均去除率,在系列3投加污泥與豬血的試驗中,TS與VS值最大;在整個試驗過程中,F(xiàn)BI消化后污泥的TS與VS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進料基質(zhì)的TS與VS大小,這與文獻中結(jié)論一致 [1] ,且其去除TS與VS能力不大,因為高溫產(chǎn)酸相主要目的在于水解產(chǎn)酸而不在于對TS 和VS的去除;經(jīng)FBZ消化后污泥的TS與VS 變化幅度較小,且絕大部分TS與VS都是在中溫消化段去除的,其平均去除率為η TS =16.94 ~44.11%,η VS =33.61~49.38%。

  2.4 COD變化
  COD是衡量生化反應器去除有機物的另一項有機污染指標。在整個試驗系列中,分別檢測了原生污泥、高濃度有機物(包括馬鈴薯加工廢物、豬血和腸類加工廢物)、二者的混合基質(zhì)、FB1和FB2的消化后污泥COD值,表3是檢測結(jié)果的典型值?;旌匣|(zhì)經(jīng)FB1高溫消化后,多數(shù)情形下COD值略高,這可能是由于混合基質(zhì)中難于生物降解或氧化的高分子有機物變成了易于降解與氧化的小分子的原故,這與文獻中用于處理污泥的兩根消化結(jié)論一致 [2] 經(jīng)FB1高溫消化后的污泥,進一步經(jīng)FB2中溫消化后COD值大幅度降低,在試驗系列1、2、3一1、3-2和4中,F(xiàn)B2對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50%、61%、55%、55%和51%??梢?,與TS和VS的去除一樣,COD也主要是在FB2 中降解去除的。

  2.5 日產(chǎn)氣量及產(chǎn)氣車的變化
  在5月6日,對應于最低PH值6.54,其FB2產(chǎn)氣量僅為0.097m 3 /d(0.51m 3 /m 3 RS),而投加堿后產(chǎn)氣量迅速回升至 2.34m 3 /d(11.64m 3 /m 3 RS),進一步  說明在甲烷發(fā)酵的FB2 反應器內(nèi)保持堿性條件是多么重要。各試驗系列中的日產(chǎn)氣量和產(chǎn)氣率的平均值列于表4,其中包括投加單位重量VS產(chǎn)氣率(Gm,vs。)和分解去除單位重量VS產(chǎn)氣率(Gm,vs r )的平均值。由該表可見,主要產(chǎn)氣相FB2平均日產(chǎn)氣量,系列4中為最高達4.020m 3 /d;處理單位體積組合基質(zhì)產(chǎn)氣率,系列3-2中為最大23.73m 3 /m 3 RS,這可能是由于基質(zhì)在FB2中停留時間較長,進料相對較少之故。單位重量VS比產(chǎn)氣率也在系列3-2中為最大,其值為0.702m 3 /kgVS 0 ;分解去除單位重量VS時的比產(chǎn)氣率在系列1中為最高,其值為1.861m 3 /kgVS r

  2.6 CH4 的體積組成和比產(chǎn)率變化
  厭氧消化的主要目的不僅穩(wěn)定有機物,還產(chǎn)生CH4 氣體,因而CH4 產(chǎn)量及產(chǎn)率是衡量厭氧過程的又一重要指標。一些文獻資料表明 [3,4] :運行良好的中溫厭氧消化池產(chǎn)氣中CH4 的體積組成多在60~70%左右,也可能低于或高出此范圍。在本試驗過程中,高溫消化FB1 反應器僅產(chǎn)生少量或沒有CH4 ,大部分為CO2 和H 2 ;而中溫消化FB2反應器則產(chǎn)生大量CH4 ,這與文獻中結(jié)論基本一致 [5] 。將各試驗系列中用以處理不同組合基質(zhì)時CH4 平均組成,系統(tǒng)處理單位重量VS的CH4 比產(chǎn)率 、系統(tǒng)去除單位重量VS的CH4 比產(chǎn)率 和系統(tǒng)去除單位重量COD時CH4 比產(chǎn)率 的平均值列于表5。FB2產(chǎn)CH4 的平均體積組成為65~75%(干擾除外),F(xiàn)B2處理單位重量VS時CH4 平均產(chǎn)率為0.397~0.511m 3 /kgVS 0 ;分別去除單位重量VS時CH4 平均產(chǎn)率為1.087~1.25m 3 /kgVS;從理論上講 [6、7、8] ,分解每kgCOD或BOD u 的CH4 產(chǎn)率為0.35m 3 CH4 /kgCOD r ,但試驗中由于基質(zhì)種類、負荷率、pH、混合及溫度等諸多因素影響,以COD去除表示的CH4 平均產(chǎn)率在試驗系列1和2中低于理論值,而在系列3和4中均高于理論值,介于0.265~0.504m 3 /kgCOD r 之間。
表5 C 4 的平均體積組成和比產(chǎn)率

  2.7 有機酸
  有機酸是厭氧消化過程中有機物降解時產(chǎn)生的重要中間產(chǎn)物,大部分CH4 氣體都是源于有機酸的進一步分解而形成的,因此由厭氧消化最終排泥中有機酸的含量可以大致判定厭氧操作過程的好壞,它是厭氧消化過程中另一項重要性能指標。
  在試驗過程中,用蒸餾法測定有機酸(VFA)含量,每周進行兩次,樣品包括污泥與高濃度有機廢物(分別為馬鈴薯加工廢物、豬血及腸類加工廢物)的比例組合樣、  FB1和FB2 消化后的污泥。混合基質(zhì)的VFA介于2023~5802mgHAc/L之間,各系列中平均VFA濃度在3113~4300mgHAc/L之間,比一般報導的原生污泥VFA濃度  (500~1500mgHAc/L)高,表明待處理混合基質(zhì)(尤其是污泥)在運送到試驗場所之前或在其貯存過程中已經(jīng)發(fā)生了酸化。混合基質(zhì)經(jīng)FB1高溫消化后,在系列1和2中VFA平均濃度分別為3746mgHAc/L和4369mgHAc/L,與其在進料基質(zhì)中VFA濃度(分別為3452mgHAc/L和4300mgHAc/L)基本上相等;而在系列3和4中,VFA濃度大幅度升高。當經(jīng)FB1消化后的污泥進一步經(jīng)FB2中溫消化后,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VFA濃度大幅度降低,平均在43~433mgHAc/L之間。在5月6日檢測的FB2消化后污泥的VFA濃度高達  4397mgHAc/L,因而pH值降低至6.54 時產(chǎn)氣及產(chǎn)CH4 幾乎停止,而在投加堿10d以后VFA降低至常態(tài),并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
  在系列3-1中,由于系統(tǒng)處理混合基質(zhì)的有機負荷增高(參見表1),因而FB2消化后污泥的VFA濃度也高達1712mgHAc/L,當延長水力停留時間由10d至試驗系列3-2的14d 后,盡管有機負荷仍在增加,但FB2中VFA逐步下降至433mgHAc/L。從各試驗系列FB2中VFA濃度的變化,投加堿或適當延長其水力停留時間(減少負荷)是恢復中溫消化反應器的彌補措施。不過在系列3-1中,盡管FB2中VFA 濃度升高,但系統(tǒng)仍在正常運行,產(chǎn)氣和產(chǎn)CH4 也并未因此而降低或中止。有資料表明 [9、10] ,運行良好的厭氧消化反應器,VFA濃度應<500mgHAc/L,最好是<300mgHAc/L。醋酸濃度在200~400mgHAc/L,通常認為是正常的、良好消化 [7] 。從這些觀點來看,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系統(tǒng)在未有外在因素干擾或負荷恒定條件下,基本處于滿意運行狀態(tài)。

3 試驗結(jié)論

  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用于分別同時處理城市污水廠污泥和一定比例的其它高濃度有機廢物(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的馬鈴薯加工廢物、主要含蛋白質(zhì)的豬血及主要含脂肪的灌腸加工廢物),在技術上是可行和有效的。通過對評價厭氧消化反應器系統(tǒng)的幾項重要指標,如pH 值、TS與VS變化、COD變化、產(chǎn)氣和產(chǎn)CH4 率及有機酸濃度的試驗結(jié)果、分析與討論可知,控制高溫產(chǎn)酸相在75℃和2.5d可基本達到水解與產(chǎn)酸的目的,控制中溫產(chǎn)甲烷相在37℃和10d(或14d)可達到最大產(chǎn)氣與產(chǎn)CH4 的目的。在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不變或系統(tǒng)不受加熱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時,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系統(tǒng)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

4 參考文獻

  1. H. Kapp, "Die Bedeutung des Feststoffgehalts bei der Schlammfaulung",Wasserwirtschaft 71, Nr. 11. S. 319-322,1981
  2. Sambhunath Ghosh,John C. Conrad, Donald L. Klass,"Anaerobic Acidogenesis of Wastewater Sludge", Journal WPCF,Vol,47,No,1,PP 30-45,1975
  3. Uwe Temper, Anton Steiner, Joseph Winfer, Otto Kandler,"Thermophile -Stand und Aussichten", Mikrobiologische und verfahrentechnische Optimierung biologischer Abbauprozesse, BMFT-Statusseminar,S. 19-38,16/17.7.1981
  4. Sabine Kunst. Wolfgang Koenemann, Klaus Mudrack,"Untersuchmngen die anaerobe Abbaubarkeit von Fattund eiweiphaltigen Abwasser in Festbettreaktoren",gwf-Wasser/abwasser 426, H.2,S.65-75,1985
  5. P. Koppe,G. Reinnarth,R. Klopp,H. Herkelmann, "Vorund Nachteil der thermophilen Faulung aufgrund von Laborversuchen und technischer Versuchen ", ·Wasser·Abwasser, 19, Essener Tagung von12. 2-14,2.1986 in Aachen,S.259-288.1986
  6. McCarty P. L. ,"Anaerobic Process", Presented at the Birminham short course on Design Aspects of Biological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Birminham, England, Sep. 18,1974
  7.C.P.Leislie Grady Jr,& Herry C.Lim 著,李獻文、楊西昆等譯,“廢水生物處理理論與應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9
  8.秦麟源,“廢水生物處理”,同濟大學出版社,1989
  9.Waltor Triaberl,“Leitfaden für den Betrieb von ”,ZFGW-Verlag GmbH,F(xiàn)rankfurt/Main -W13,S.171,1965
  10.顧夏聲,“廢水生物處理數(shù)學模式”,清華大學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趙慶良,哈爾濱建筑大學土木水利站博士后、講師。
通訊處:15006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大直街144號

論文搜索

發(fā)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fā)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