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合理的技術改造是充分發(fā)揮常規(guī)處理效果的重要保證
論文類型 | 技術與工程 | 發(fā)表日期 | 2000-10-01 |
作者 | 宋仁元 | ||
摘要 | 宋仁元 常規(guī)處理通常包括混和,絮凝,沉淀,過濾和消毒等幾個工藝過程。就降低濁度等物質(zhì)而言,混和是成功的關鍵,絮凝是提高沉淀效果的重點,沉淀是保證濾前水質(zhì)的條件,濾池是達到目標濁度要求的保證。 1、快速而均勻地混和是成功的關鍵 在加注量較低的情況下,如無有效的快 ... |
宋仁元
常規(guī)處理通常包括混和,絮凝,沉淀,過濾和消毒等幾個工藝過程。就降低濁度等物質(zhì)而言,混和是成功的關鍵,絮凝是提高沉淀效果的重點,沉淀是保證濾前水質(zhì)的條件,濾池是達到目標濁度要求的保證。
1、快速而均勻地混和是成功的關鍵
在加注量較低的情況下,如無有效的快速混和,濾后水濁度不會低于0.2NTU,除非再以聚合物作助凝劑或助濾劑。相反,有效的快速混和即使直接過濾也可使濾后水濁度小于0.1NTU。
要達到快速而均勻地混和,關鍵是采用合理的參數(shù)和混和型式。美國的基本經(jīng)驗以及多數(shù)的實踐,比較合適的參數(shù)是速度梯度G=500-2000秒-1,停留時間T=1~3秒。
比較合適的混和方式是:
·當加壓泵距絮凝池較近時,利用水泵混和是一種效果較好的因地制宜方式。
·機械混和。為減少短路機械混和宜二級,二級機械混和效果較好,但較易損壞,維護工作量大。
·管道混和器。設計較好的混和器在設計流量時效果較好,流量降低時影響混和效果。
·水泵擴散式混和系統(tǒng)如附圖1。
不少美國文獻推薦這種混合方式。美國Kawamura教授提供的資料,這種混和方式的投資比機械省50%,水廠運行證明混凝劑省25%~35%。
檢驗現(xiàn)有混和設備效果,較好的方法是在經(jīng)混和的管道外壁開6-8個小洞,分析水中混凝劑或消毒劑分布的均勻性。為分析方便一般測氯或鋁。如均勻程度在90%以上可認為是比較滿意。如開洞有困難,可在混和結束,絮凝池進口處各斷面取樣分析,在測試期間維持水質(zhì)、水量及加注量不變。
如水廠混和條件不夠理想,改善混和條件將是化錢很少,效益很大的改造措施?!?/p>
2、絮凝要完善
沉淀池出水濁度決定于絨體粒徑,比重和沉淀池沉淀條件。要使絨體更有效地沉淀,絨體要凝結得大而均勻。從微小的懸浮顆粒可能絮凝到多大粒徑的絨體決定于GTC。G為速度梯度(秒-1),T為停留時間(秒),C為原水濁度(NTU)。GTC值可在1~10間選擇。這里可見當原水濁度較高時可選擇較低的GT值,反之要選擇較高GT值。G的最大值有一定制約,隨著絨體在絮凝池中逐步增大,絨體能承受剪力(μG)值逐步降低。所以絮凝池設計成G值逐步降低的方式是合理的。
確定合適的GT組合,較理想的辦法是做攪拌試驗。是先用六聯(lián)攪拌機求得原水的合適混凝劑加注量。然后用六聯(lián)攪拌機,以同樣的混和條件和混凝劑加注率,試驗不同絮凝條件,測其同樣沉淀時間后的濁度。
如先用G=100秒-1,t=0、1、2、3、4、5分;再G=80,t=0、2、4、6、8、12;再G=60,t=0、4、8、12、16、20;再G=40,t=0、5、10、15、20、25;再G=20,t=0、5、10、20、30、50分。
可測得濁度回線為附圖2。合適的組合是G1T1、G2(T2-T3);G3(T5-T6);G4(T7-T8);G5(T8-T9)。
如果進行上述試驗有困難,也可借鑒類似水源的成功經(jīng)驗。
在考慮絮凝時要強調(diào)完善,不必強調(diào)減少絮凝時間。如絮凝設備不完善要靠增加混凝劑或增加沉淀時間來補償,在極大多數(shù)情況是不經(jīng)濟的,考慮絮凝時間時宜留有一定余地。
·絮凝設備的形式
絮凝設備基本上可分為二大類:機械式和隔板式。機械式的優(yōu)點為:水量降低時,絮凝效果不降低并稍有提高;根據(jù)溫度等條件變化G值可調(diào)節(jié)。但主要缺點是:短流相對較大,設備較易損壞,維修量大。
隔板式有多種型式如水平往復式,垂直往復式,水平回轉式,網(wǎng)格式,水平或垂直折板式。隔板式的主要優(yōu)點是設備相對簡單,短流相對少。主要缺點是隨著流量降低,絮凝效果相對有所降低;多數(shù)型式G值在絮凝過程中分布相對不均勻。在城市地面水供水廠通常夏季供水多,冬季供水少;夏季水溫高可用較高G值,冬天水溫低宜用較低G值,一定程度上可以抵銷。
選擇隔板的形式主要宜考慮絮凝過程中G值分布均勻程度。如水平往復式隔板絮凝池在轉變處G值較大,在直槽部分G值較小。為了不打碎絨體,形成一定絨體時最大G值受轉彎處控制,因此直槽部分絮凝效果較差。為了降低直槽部份距離,日本傾向于上下式,但也帶來其他矛盾。回轉式可以減少轉彎和直槽部份的G值差距,從而提高總體絮凝效果。折板式G值分布相對均勻,同樣時間的絮凝效果更好。在水量允許的條件下,水平折板比上下折板在設備和管理上更方便些。
美國和日本過去較多使用機械式絮凝池。但在近15年內(nèi)東京、大阪的多數(shù)水廠及美國部份中型水廠均采用隔板式絮凝池。
檢查現(xiàn)有絮凝池效果的較好辦法是以生產(chǎn)池同樣的水樣和混凝劑加注量的攪拌試驗與生產(chǎn)池進行比較。在攪拌機上,先以G=500~1000秒-1快速攪拌1~2秒,再以上述方法求得的理想GT組合進行絮凝,然后在燒杯中停留一定時間取樣分析濁度。另外在生產(chǎn)絮凝池結束處用燒杯在不打碎絨體條件下取樣,放在池壁走道上沉淀同樣的時間,取樣測定其濁度。二者的濁度差別,大致就是改造可能獲得的效益。上述測定包括了混和因素,如要去除混和因素,可在絮凝池進口處取樣,就在池旁把水樣倒入燒杯,以理想GT值進行攪拌,然后用以上方法對比二者之間的靜置沉淀后濁度。
3、過濾效果決定于濾料結構,能否經(jīng)常維持這個效果決定于合理沖洗。
在一定的原水水質(zhì),混凝劑加注條件和濾速條件,過濾效果決定于濾層。濾層越細,越深,越均勻,過濾效果越好;濾層越粗,越深,越均勻則含泥能力越大,即允許的過濾周期,濾速或進水濁度可以更高。
1970年后美國普遍使用雙層濾料,0.5m煤(Es=1.0mm,Uc=1.5),0.25m砂(Es=0.5mm,Uc=1.5)。這里Es為有效值徑;Uc為均勻系數(shù)。1980年后深層(1.8m)粗粒(Es=1.3mm,Uc=1.5)煤,下面0.3m砂(Es=0.75mm)(或者沒有)的濾層盛行起來。近年來國內(nèi)較多使用粗粒(d=0.95mm)深層(L=1.2m)砂濾層。粗粒深層濾料即使較高的濾速(15~20m/時),出水濁度仍可≤0.1NTU。
為了保證過濾效果,濾層厚度L與有效直徑d之間宜維持一定比例;
普通砂濾池和標準雙層濾池L/d≥1000
粗粒深層濾池L/d≥1300
為使出水濁度達到0.1NTU,雙層濾池及粗粒深層濾池如不加聚合物時,L/d比需在此基礎上增加25%。
Kawamura教授總結美國水廠濾池運行經(jīng)驗認為,當濾層厚度<0.9m時,表面沖洗和氣水沖是同樣有效,表面沖洗不亞于氣水沖洗。當>0.9m時宜用氣水沖洗加(或不加)表面沖洗。
現(xiàn)有水廠濾池的技術改造受濾層深度甚至沖洗強度的制約,為提高過濾效果,常規(guī)濾池翻砂時宜改為均粒濾料,其深度要盡量利用,均勻系數(shù)宜盡量小,有效粒徑為厚度的1/1000,最好沖洗強度能滿足新濾層的需要,否則加表面沖洗。是否較徹底地改造為粗粒深層濾池決定于技術經(jīng)濟比較。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fā)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