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2號模型及其擴增模型的研究進展
論文類型 | 技術與工程 | 發(fā)表日期 | 2001-11-01 |
來源 | 第二屆環(huán)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學術研討會 | ||
作者 | 徐麗婕,施漢昌 | ||
摘要 | 徐麗婕 施漢昌 (清華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環(huán)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4) 前 言: 隨著數(shù)學模型在污水處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顯,國際水質協(xié)會(IAWQ)于1983年成立了課題組,提出為污水生物還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運行開發(fā)并研制使用的模型。課題組于1987年提出了活性 ... |
徐麗婕 施漢昌
(清華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環(huán)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4)
前 言:
隨著數(shù)學模型在污水處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顯,國際水質協(xié)會(IAWQ)于1983年成立了課題組,提出為污水生物還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運行開發(fā)并研制使用的模型。課題組于1987年提出了活性污泥1號模型(ASM1),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包括脫氮除磷的2號、3號模型,這些模型綜合了活性污泥系統(tǒng)中碳氧化、硝化、反硝化以及生物除磷等多個過程,全面體現(xiàn)了活性污泥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1999年ASM2擴增模型(ASM2D)的提出,又解決了ASM2中有關聚磷菌反硝化的問題?;钚晕勰?號模型(ASM2)比活性污泥1號模型(ASM1)增加了與生物除磷有關的生物過程,包含了更多的組分因而更為復雜。但是ASM2假設聚磷菌只能在好氧條件下生長,而ASM2D模型包括了能進行反硝化的聚磷菌。因而ASM2D比ASM2增加了2個生物過程,用以描述聚磷菌利用細胞內的存儲物質進行反硝化的過程。
ASM2D模型介紹
· 模型的組分(模型所有組分的符號按溶解性和顆粒性劃分,共有19個組分)
其中溶解性組分有:發(fā)酵產(chǎn)物SA、污水的堿度SALK、快速生物降解有機物SF、惰性溶解性有機物SI、氮氣SN2、銨態(tài)氮與氨態(tài)氮SNH4、硝酸鹽氮和亞硝酸鹽氮SNO3、溶解氧SO2、溶解性無機磷SPO4以及快速生物降解基質SS。
顆粒性組分有:硝化菌XAUT、異養(yǎng)菌XH、惰性顆粒性有機物XI、金屬氫氧化物XMeOH、聚磷菌XPAO、聚磷菌的細胞內部儲存物XPHAM、聚磷XPP、可慢速生物降解基質XS以及總懸浮固體XTSS。
·ASM2D的各種生物過程(ASM2D有21種生物過程,ASM2為19種)
水解過程:包括好氧水解、缺氧水解、厭氧水解三個過程。
兼性異養(yǎng)菌的工藝過程:包括XS的水解,SF和SA的好氧降解,SF和SA的缺氧降解,SNO3的還原以及SF厭氧發(fā)酵成為SA。此外,還有異養(yǎng)菌自身的衰減和溶菌過程。
聚磷菌的工藝過程:某些類型的聚磷菌能以聚合磷酸鹽的形式聚積磷化合物,還有一部分聚磷菌能進行反硝化作用(這在ASM2中考慮沒有考慮)。與聚磷菌有關的工藝過程有:XPHA的厭氧儲存,XPP的好氧儲存及缺氧儲存,XPAO的好氧生長及缺氧生長,XPAO、XPP和XPHA的分解。
硝化過程:假定硝化過程由氨氮直接轉化成硝酸鹽氮。這包括硝化菌的生長和自我分解。
磷的化學沉淀:包含了沉淀和再溶解這兩個過程,并假設二者是可逆的過程。
·ASM2D的表達基礎
矩陣符號法:在ASM1中課題組引入矩陣符號法來表達生物動力學模型,在ASM2D中繼續(xù)采用相同的方法。模型中所考慮的各種組分和轉換過程分別用i和j作為序號進行描述,計量學系數(shù)采用計量學矩陣vij來表達。過程速率方程構成一個向量ρj,在所有平行工藝過程中,組分i的產(chǎn)生速率ri可以采用加合法計算:ri=Σviiρi(包含所有工藝過程j)
連續(xù)性方程: ASM2D考慮了COD、電荷、氮和磷的連續(xù)性。對所有工藝過程j和置于連續(xù)性的所有物質c均有效的連續(xù)性方程可以寫作:Σvijici=0(對應所有組分i)。
式中: vij--工藝過程j組分i的計量學系數(shù),
ici--單位組分i轉化為單位物質c的轉換因數(shù),按此應用連續(xù)性。
每個連續(xù)性方程都包含先前的信息,用于相應的工藝過程。在其他系數(shù)值已知的情況下,每個連續(xù)性方程均可預測一個計量學系數(shù),不需要進行試驗。該模型以物料平衡為計算基礎,用矩陣來描述各有關物質濃度、反應速率、反應動力學參數(shù)及化學計量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
污水相關組分的濃度、計量學系數(shù)和動力學參數(shù)值不是ASM2D的組成部分,但卻是模型具體應用時不可缺少的。課題組按模型的組成,給出了初沉出水各種組分的典型濃度值和一套模型參數(shù)值。
ASM2及ASM2D與其他模型的整合及其應用
·ASM2與SPM&NN整合模型在SBR工藝的應用比較
Hongzhao等人用ASM2、SPM(ASM2簡化模型)和NN(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分別模擬了SBR工藝的營養(yǎng)物去除動力學。結果表明,ASM2模型對營養(yǎng)物去除過程提供了最詳盡的動力學描述并對SBR工藝有很好的理解,因此最適合于對工藝進行比較細致的模擬和分析。簡化模型SPM包含的模型參數(shù)和過程較少,可以得到與ASM2相近的模擬預測結果,但是在工藝過程改變時需要對模型參數(shù)不斷的進行校正。而SPM和NN的整合模型綜合了動力學模型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的優(yōu)點,可以在不同工藝情況下提供良好的模擬預測,是一種有發(fā)展前景的新穎的模擬工具,適用于活性污泥系統(tǒng)的在線預測和過程控制。
·ASM2D與其他除磷模型的整合
S.C.F.MEIJER等人利用生物除磷模型和ASM2D模型的整合模型(即TUDP模型,VAN VELDHUIZEN,1999)模擬實際污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過程。模型中除磷部分用3個儲存聚合物(即PHA,GLY和PP)來對8種細胞內的生物過程進行描述:厭氧PHA存儲,厭氧PP分解,好氧/缺氧PP/GLY合成以及好氧/缺氧PHA分解。重點研究了TUDP模型在模擬實際污水處理時操作參數(shù)、模型化學計量學參數(shù)以及模型的校正方式。研究表明這種TUDP模型無需改變化學計量學矩陣就可以正確地模擬污水廠穩(wěn)態(tài)運行時各組分濃度,并能準確的預測出水水質。
TUDP模型還在Haarlem Waarderpolder污水廠的側流除磷工藝(Brdjanovic,2000)和Holten污水廠主流除磷工藝(Van Veldhuizen,1999)中得到校正和應用。其中Haarlem Waarderpolder污水廠還利用該模型對于A/O、UCT和BCFs三種不同的BPR生物除磷工藝進行了比較。在該污水廠的應用中,調整了3個參數(shù)以后的TUDP模型能夠很好的描述污水廠的處理能力,以及三種BPR工藝的除磷能力,其中BCFs工藝的基建投資和操作費用相對較低。
MARK.C.M.VAN LOOSDRECHT等人利用ASM2D模型與Delft除磷模型的整合模型研究比較了兩種BNR(生物法去除營養(yǎng)物)工藝:UCT和A2N。該研究基于這種整合模型,在不同的SRT和溫度條件下對這兩種工藝的出水水質、污泥產(chǎn)量、耗氧情況進行了評價。研究表明整合模型能對這兩種工藝進行正確的評價:UCT和A2N都能進行脫氮除磷處理,并且在常溫范圍內(10-20℃)兩種工藝的出水N、P濃度都滿足出水標準; A2N工藝在N的去除上表現(xiàn)得更為穩(wěn)定,與UCT工藝相比,A2N污泥產(chǎn)量高6%,但能耗、回流量和占地都分別減小35%、85%和30%。
ASM2D模型的限制
ASM2D可以作為污水生物除磷脫氮系統(tǒng)的工具,適用于任何類型的城市污水:原污水、初沉出水或者化學預沉淀出水。但是作為一個模擬污水處理系統(tǒng)的模型來說,ASM2D必然有某種程度的簡化、假設,也就必然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
與模型本身有關的假設和限制:如系統(tǒng)應在恒溫下運行,pH值維持在中性,硝化速率系數(shù)假定恒定等等,而且ASM2D不區(qū)分個體細胞的組成(細胞內部結構),僅考慮生物量的平均組成。由模型結構產(chǎn)生的限制:例如模型沒有考慮鉀和鎂對生物除磷的限制作用,以及亞硝酸鹽和一氧化氮對生物除磷的抑制作用。在用于實際模擬時也有限制:模型是為生活污水處理而設計的,不宜用于工業(yè)廢水含量高的污水;沒有考慮沉淀池的固液分離問題。目前對高溫和低溫狀態(tài)下PAOs的特性還不完全清楚,模型對磷的去除不一定能給出合理的預測。
結 論:
ASM2D模型是污水生物處理工藝設計與運行數(shù)學模擬課題組的重要工作成果,它提出了包含化學需氧量(COD)、氮和磷去除過程在內的綜合性生物處理工藝過程動態(tài)模擬理論。雖然ASM2D模型還有很多限制條件,但它作為模擬生物除磷脫氮的基礎,為生物除磷脫氮綜合模型的進一步開發(fā)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框架。
參考文獻:
1.S.C.F.MEIJER,M.C.M.VAN.LOOSDRECHT and J.J.HEIJNEN, Metabolic Modeling of Full-scale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ing WWTP‘s, Wat.Res.Vol.35, No.11,pp.2711-2723,2001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fā)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