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道電位封閉及“空穴”傳遞新理論
張國俊1 孟洪2 王三反3 劉忠洲1
(1.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2.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3. 蘭州鐵道學院環(huán)境工程系,蘭州,730070)
摘要:頓南平衡理論和雙電層理論在解釋直流電場作用下和溶液不斷更新的電滲析實際運行狀態(tài)時存在明顯的缺陷,本文通過離子交換膜表面ξ電位和對間歇通電時電滲析隔室中離子變化的測定,建立了離子交換膜選擇透過性的新理論即:孔道電位封閉及“空穴”傳遞理論。
關鍵詞:離子交換膜;選擇透過性;ξ電位;孔道封閉;“空穴”遷移模式;電滲析
1.前言
頓南平衡理論產生以來,該理論就成為解釋離子交換膜選擇透過特性的經典理論,并被沿用至今,而雙電層理論也作為解釋離子交換膜選擇透過性的主要理論被大多數(shù)學者公認。而實際上,頓南平衡理論和雙電層理論都是在無電場的作用下得出的一系列結論[1],因此它們在解釋無電場作用和溶液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較合理,但在電滲析的實際運行過程中,離子交換膜不僅處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而且膜表面的溶液始終處在不斷流動更新的狀態(tài),用頓南理論和雙電層理論來解釋這一實際運行狀態(tài)顯然存在缺陷[2]。
由于電滲析是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利用電能來進行脫鹽的,所以膜的電學特性較其它性能對脫鹽機理和設備運行的影響更大,有必要進行深入的探討。
2.實驗
實驗采用上海化工廠生產的異相膜,根據(jù)文獻[3]所述進行膜ξ電位的測定和計算。為考察離子在膜內的遷移途徑,將陽膜和陰膜在MgSO4溶液中多次浸泡,徹底使陽膜轉為Mg2+型,陰膜轉為SO42-型,蒸餾水漂洗后置于1000mg/lNaCl溶液中使之平衡以保證無電場作用時膜上交換基團不會再與NaCl發(fā)生交換。采用普通三隔室小型電滲析裝置,測試時在各室中注入1000mg/l NaCl溶液,固定電流大小及通電時間,保證每次遷移總量不超過膜自身交換容量的1/5,在不更換膜的情況下,連續(xù)測定10次,每次通電后取出各室溶液進行分析,測定進入極室中的離子量。重新分配注入原配的1000mg/lNaCl溶液,靜置30min,使溶液與膜達到平衡后再次通電。測試條件:通電時間10min,電流0.05A,水溫200C 。
3 結果及討論
3.1膜表面的ξ電位及其對電滲析隔室內離子遷移的影響
對膜ξ電位測試結果表明:不同離子、不同濃度和溫度對ξ電位影響較大。在電滲析的實際運行中,膜表面的ξ電位對隔室中的離子遷移起什么樣的作用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離子在淡室和濃室中的遷移情況。在淡室,陽離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向負極遷移碰到陽膜后,陽膜表面的負電位與外加電場的電位在正離子運動方向上是一致的,電位疊加的結果有助于陽離子通過陽膜;同理,電位疊加的結果也有利于陰離子通過陰膜。在濃室,陽離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向負極遷移碰到陰膜后,陰膜表面的正電位會抵消一部分外加電場的電位,阻擋陽離子向陰膜靠近;同理陽膜表面的負電位會阻擋陰離子向陽膜靠近。盡管如此,膜電位不能完全抵消外加電場的作用,陽離子仍會接近陰膜表面,而陰離子也會接近陽膜表面。那么,膜究竟靠什么作用阻擋異名離子通過的呢?下面分析了膜孔道內ξ電位的封閉作用。
3.2膜孔道內的電位封閉
不論外加直流電場有多大,電位疊加后只會改變膜表面ξ電位的大小,而無法改變與其作用方向垂直的膜孔中的ξ電位??椎纼鹊碾娢磺闆r如圖1和圖2所示。
前述ξ電位在膜孔中的方向是指向孔壁的。其作用范圍根據(jù)R.M.羅森伯格的介紹膜的合成峰作用距離一般在0.3~0.6μm,而國產異相膜的平均孔徑為0.8μm,這樣膜微孔中ξ電位將對膜孔道起到封閉作用,只允許與ξ電位電性相反的離子通過膜孔,而阻擋電性相同的離子進入膜孔(見圖1)。由于離子交換膜的制膜水平所限,膜的孔徑分布不均勻,會在膜內出現(xiàn)個別較大的孔,當膜孔徑d>2б,ξ電位將不能封閉膜孔道,從而產生離子泄漏。國產異相膜最大孔徑為1.5μm,會造成部分離子的泄漏,使電性相反的離子反向通過膜進入淡室,因而膜的選擇透過率達不到100%(圖2)。進入膜孔中的電性相反的離子受到孔壁ξ電位吸引,其前進方向不是沿軸線前進,而是轉向孔壁,與孔壁上的“空穴”發(fā)生結合,并通過一個個“空穴”和“空穴”間的孔道傳遞到膜的另一側(圖2所示)。
3.3“空穴”傳遞新理論
對Mg2+型陽膜和SO42-型陰膜間歇通電測試結果如圖3和圖4所示。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在離子通過膜遷移時,淡室中的Na+與陽膜中的Mg2+發(fā)生了交換,將原先存在于膜內的Mg2+離子置換出來,穿過膜進入濃室,而Na+則停留于膜內。同樣,陰膜中的可交換SO42-則進入了濃室。從同一張膜的第一組測試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通過陽膜的陽離子總量中約95%的都是原膜中的Mg2+,而從淡室中遷移出的Na+則絕大部分停留在陽膜內。在連續(xù)的遷移中,后進入陽膜的Na+不僅會繼續(xù)置換出膜中殘余的Mg2+,還會置換出已經存在于膜內的Na+而使自己停留于膜內。隨著遷移的不斷進行,膜內原有的Mg2+會越來越少,直至全部從膜內遷移出。而進入濃室的Mg2+會越來越少,直至全部變?yōu)镹a+。由此可以證明離子穿過膜時與膜上的可交換離子發(fā)生交換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在直流電場作用下,濃室側膜面上的可交換離子大量電離,不斷進入濃室溶液并擴散開,在交換基團上留下一個個“空穴”?;谫|量作用定律及外加電位的存在,其相鄰基團上的可交換離子則會向“空穴”處移動占據(jù)舊“空穴”,造成新“空穴”。這種“空穴”可從膜的一側傳遞到另一側,在膜的淡室一側也形成“空穴”。使的淡室側膜表面留下ξ電位比無電場作用時高,為維持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這時能使膜面ξ電位降低的帶有相反電荷的離子均會自動進入膜內。由上可知,離子的遷移過程可分為兩個步驟:(1).濃室側膜面產生交換“空穴”,“空穴”逐步在膜內向淡室側傳遞。(2)離子從主體溶液向膜面遷移并進入膜,這是外加電場和膜自身ξ電位雙重作用的結果。
4.結論
Donnan平衡理論和雙電層理論解釋直流電場作用下的電滲析實際運行過程存在許多漏洞,用來解釋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更值得商榷。
離子交換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ξ電位的存在,尤其是膜孔道內ξ電位的封閉作用。
離子在膜內傳遞是通過膜內交換基團之間進行的,傳遞作用可用“空穴”傳遞來解釋。
參考文獻:(略)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fā)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