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 (天津石化公司,天津 300271) 摘 要:介紹了天津石化公司利用原有接觸氧化沉淀池改造為厭氧UASB+AF預處理裝置,進行處理PTA廢水的生產性試驗,裝置運行穩(wěn)定可靠。成功的培養(yǎng)馴化了厭氧顆粒污泥,形成的污泥床顆?;潭雀摺T囼炛胁捎玫男滦吞盍陷^好地克服了填料堵塞的問題,且使掛膜厚而均勻。 關鍵詞:厭氧;UASB+AF工藝;PTA廢水 1 前言 厭氧處理污水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特征,在無須提供外源能量的條件下,以被還原有機物作為受氫體,產生具有能源價值的甲烷。它具有水解能力強、容積負荷高、去除率高、節(jié)約能源、產泥量低等特點,是現代廢水處理先進的工藝之一。 國內在處理PTA廢水采用比較廣泛的厭氧UASB工藝與國外厭氧UASB+AF技術亦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差別見表1。 表1國內厭氧工藝與國外厭氧工藝的區(qū)別 國內厭氧 | 國外厭氧 | 1. 要求進水TA≤1000 mg/L。 2. 不能承受Co、Mn的沖擊。 3.污泥易流失。 4. 不耐沖擊負荷。 5.容積負荷較低為2~3 kgCODCr/(m3·d)。 6.去除率較低僅為40%~50%。 7.采用懸掛填料,使用壽命短,約5年需更換。 | 1.進水TA可達4000~5000 mg/L。 2. 抗毒性能好,可承受Co、Mn的沖擊。 3. 污泥顆?;茫灰琢魇?。 4. 承受沖擊負荷能力強。 5.容積負荷≥5 kgCODCr/(m3·d)。 6.去除率較高可達70%~80%。 7. 填料壽命長,可達15年以上。 8. 各生物膜有不同的降解特點。 |
鑒于以上分析,為節(jié)約能耗、物料,大幅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我們決定開始進行UASB+AF處理污水工藝的試驗性研究及開發(fā)工作。 厭氧反應器是厭氧工藝的核心裝置。為節(jié)約資金,我們決定利用現有條件,將原有的接觸氧化沉淀池改造為厭氧反應器。將進水方式改為從底部進水,出水經出水堰溢流。污泥床初步形成后,向反應器中投入梅花形懸浮填料。由于填料為懸浮狀態(tài),我們用鋼筋網子將其封在液面以下。工藝流程圖如圖1。
圖1 厭氧實驗工藝流程圖 2 UASB+AF反應器的啟動 PTA是制造聚酯纖維、薄膜、絕緣漆的重要原料。由于PTA生產的特點,使得排出廢水在流量、COD、pH值及含固體量等方面都有大幅波動。其BOD/COD比在0.5左右,可生化性較好。廢水的氨氮、油含量低。水質偏酸性。其水量、水質及主要成分見表2和表3。 表2 PTA廢水的水量、水質 名稱 | 流量(m3/h) | CODCr(mg/L) | pH值 | PTA廢水 | 185 | 4000 | 4~5 |
表3 PTA廢水的主要成分 名稱 | 重量百分數(%) | 名稱 | 重量百分數(%) | 對二甲苯 | 0.007 | 苯甲酸 | 0.007 | 甲基苯甲酸 | 0.076 | 鄰苯二甲酸 | 0.003 | 對苯二甲酸 | 0.251 | 4-CBA | 0.003 | 醋酸甲酯 | 0.125 | 醋酸 | 0.1~0.2 |
從國內外運行的經驗來看:PTA來水水質、水量變化較大,對裝置沖擊大;TA含量高,占COD成分大,而TA難于降解,這就加大了處理難度。 總結以往運行的經驗,我們認為,利用好氧污泥的活性直接進行厭氧培養(yǎng),其過程緩慢,污泥較易流失。因此,我們利用閑置氧曝系統首先進行污泥消化,儲備消化污泥。 全部改造完成后,開始向反應器內調泥。為防止污泥流失,初期在池中投加了聚合氯化鋁及聚丙烯酰胺,以促進污泥床的形成。將消化污泥投入反應器后,試驗初期采用較小水力負荷,并采用間歇進水的運行方式,這樣就較好地保證了污泥床的形成。待污泥逐步適應廢水的特性后,加大負荷,采用連續(xù)運行方式,并開始部分回流。同時向進水投入NaOH調節(jié)pH值。由于pH的提高和采用高水力負荷的攪拌方式,反應器中輕質污泥被大量的帶走,在促進污泥顆?;耐瑫r又改善了產氣菌的生存環(huán)境,促進其生長。反應器中存在的大量懸浮填料在高水力負荷的條件下,起到了截流污泥的作用,防止了污泥過度流失,同時還起到了三相分離器的作用,使污泥與水、氣在填料層可部分分離。3個月后,污泥床開始變黑,池中開始部分產氣。 隨著輕質污泥的不斷洗出,池中污泥量減小,而系統的自我平衡能力不強,因此我們從氧曝裝置又多次調入厭氧消化污泥,以保證池中污泥的濃度,并促進顆粒污泥的逐步形成。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取污泥樣可見直徑2 ~ 3 mm的顆粒污泥,其表面光滑,可沉降性能良好。在此過程中產氣量不斷增大,去除率不斷提高,啟動基本結束。 3 UASB+AF反應器的運行 在初期,系統采用較低負荷,以利于厭氧菌的形成。系統啟動成功后,開始提高負荷。 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稱之為顆粒污泥化,是UASB+AF反應器啟動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顆粒污泥具有很好的沉降性能,在產氣量和上流速度較高的條件下仍能保留在UASB+AF反應器內,使反應器能夠保持高濃度的厭氧污泥。 為保證厭氧污泥的顆?;?,在啟動階段投入大量的消化污泥,初始階段平均達15 g/L。之后又多次向池中調入消化污泥。 污泥床形成后,在運行期間,大量的輕質污泥在水利攪拌的作用下隨出水水流溢出,而在留下的污泥中開始產生了顆粒污泥。取8米污泥樣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顆粒污泥的含量不斷增加,通過實物放大鏡看到密實程度也不斷加大。接近液面淺層的污泥量不斷減少,而深層的顆粒污泥變化幅度較小。 觀察反應器液面可見:在此負荷下,產氣量很大,氣體的釋放強度和頻率很大,液面就象水在沸騰狀態(tài),氣體的向上升不時帶動水中顆粒污泥向上運動,由于顆粒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其又不斷沉入池中。這些都充分證明了UASB+AF反應器已達到成熟階段,系統運行良好。由于原水的濃度和預想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一定的水力負荷下,提高容積負荷難度較大。 實驗初期,由于反應器負荷較低,從氧曝裝置調入的消化污泥已對原水有了較強的適應性,在污泥床上形成了活性絮狀污泥層。廢水流經填料層時,由于填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空隙率(比表面積接近100 m2/m3,空隙率接近95%),微生物很快就附著在填料表面生長,填料掛膜迅速。反應器高度達8米,沿反應器深度CODCr濃度呈現梯度變化,因此微生物膜的降解特性各自不同。 填料的選擇對UASB+AF工藝的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填料層底部靠近進水一端,由于廢水濃度大,微生物增殖較快,因此污泥濃度大。濃度大的廢水在反應器內沿高度有較大的濃度梯度,從而使污泥的增殖更加不平衡。另外,PTA廢水中含有大量TA渣,如果濾床的空隙率小則更易造成堵塞。試驗中我們采用了專利產品—梅花形多孔面盤狀懸浮填料,很好地克服了濃度差異和TA渣造成的堵塞問題。試驗中填料層沒有出現短流現象,而且填料掛膜迅速,污泥含量均勻。 從濾床取得的填料看,整個填料掛膜厚而均勻,生物膜經鏡檢含有大量絲狀菌。 4 試驗數據分析及主要參數的控制。 穩(wěn)定階段的運行數據見表4。 從試驗數據可以看出:運行的平均容積負荷3.9 kgCODCr/(m3·d),平均去除率40%。受試驗進水濃度偏低的限制,在穩(wěn)定運行階段只能靠提高進水水量的方式提高負荷,運行時的最高負荷已接近5.3 kgCODCr/(m3·d),在停留時間僅為22.9小時的情況下,去除率還保持在40%以上。 溫度是影響微生物厭氧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來講,溫度每上升10度反應速度就大約增加2 ~ 4倍。大多厭氧采用中溫發(fā)酵。由于前方廠來水的溫度在25℃左右(夏季偏高一些)而中溫在35℃比較適宜,來水與之相比偏低,所以我們在泵的集水井處通入蒸汽進行加熱,使溫度控制在35℃左右。 試驗初期,由于沒有蒸汽加熱,因此溫度在22℃左右,產氣量明顯偏低。試驗運行中我們又進行了比較,溫度在32℃與在37℃相比,產氣量還有明顯的區(qū)別。如果產甲烷氣體能得到收集,其所產生的熱量完全可以等同于蒸汽的熱量。 經過多次的驗證,pH值對厭氧運行的成功與否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原水不加堿,產氣菌很難生成,因此也就無去除率而言。試驗證明,產氣菌對pH值的最佳活性范圍在6.8~7.5之間。 產酸菌的過量繁殖也易造成pH的過度下降,從而抑制產氣菌的生長,因而在系統沒穩(wěn)定運行之前過高的提高負荷是不宜的。從運行的經驗分析,采用回流是必要的。回流可以起到緩沖pH的作用,也可以在相同負荷時加大水力負荷,利于污泥顆?;?/P> 5 結論 厭氧UASB+AF工藝與接觸氧化預處理工藝相比,在處理高濃度廢水方面的效益十分顯著。而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和接觸氧化預處理相比,厭氧處理法具有占地面積?。s為接觸氧化法的1/3)、能耗低、設備少、工藝運行簡單等優(yōu)點,而且基本沒有剩余污泥產生,管理方便。 從污水處理系統工藝運行優(yōu)化的角度考慮,如果采用厭氧預處理工藝代替現行接觸氧化法,可節(jié)約大量運行費用。由于沒有剩余污泥產生,每年還可減少污泥處理費用近100萬元。而且,采用厭氧預處理工藝可以提高有機廢水的可生化性,增強系統的抗沖擊性,更利于二級純氧曝氣處理的正常運行,使二沉池出水水質穩(wěn)定,完全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表4 試驗穩(wěn)定階段數據 日期 | 原水時進水量 | 容積負荷 | 進水濃度 | 出水濃度 | 去除率 | 溫度 | 6月1日 | 45.3 | 3.53 | 3893 | 1843 | 52.7% | 36 | 6月2日 | 48.6 | 4.64 | 4773 | 2063 | 56.8% | 36 | 6月3日 | 42.6 | 3.76 | 4413 | 2497 | 43.4% | 34 | 6月4日 | 44.5 | 3.94 | 4430 | 2607 | 41.2% | 34 | 6月5日 | 49.3 | 4.13 | 4190 | 2280 | 45.6% | 35 | 6月6日 | 46.3 | 3.65 | 3937 | 2107 | 46.5% | 35 | 6月7日 | 47.7 | 3.92 | 4113 | 2360 | 42.6% | 35 | 6月8日 | 49.2 | 3.81 | 3873 | 2320 | 40.1% | 35 | 6月9日 | 48.5 | 3.73 | 3847 | 2243 | 41.7% | 34 | 6月10日 | 51.3 | 3.82 | 3717 | 2140 | 42.4% | 34 | 6月11日 | 48.3 | 3.23 | 3343 | 1957 | 41.5% | 35 | 6月12日 | 48.0 | 3.40 | 3537 | 2040 | 42.3% | 35 | 6月13日 | 49.4 | 3.42 | 3463 | 1900 | 45.1% | 35 | 6月14日 | 50.8 | 3.86 | 3803 | 1867 | 50.9% | 36 | 6月15日 | 42.8 | 3.14 | 3660 | 2057 | 43.8% | 34 | 6月16日 | 48.4 | 3.79 | 3920 | 2047 | 47.8% | 35 | 6月17日 | 47.7 | 3.60 | 3770 | 2007 | 46.8% | 37 | 6月18日 | 52.5 | 3.97 | 3787 | 1990 | 47.4% | 37 | 6月19日 | 51.5 | 4.61 | 4480 | 2140 | 52.2% | 37* | 6月20日 | 42.8 | 3.21 | 3753 | 1877 | 50.0% | 36* | 6月21日 | 58.3 | 3.83 | 3280 | 2033 | 38.0% | 33 | 6月22日 | 60.0 | 4.40 | 3670 | 1883 | 48.7% | 34 | 6月23日 | 55.4 | 3.62 | 3270 | 1883 | 42.4% | 34 | 6月24日 | 60.8 | 4.34 | 3567 | 1990 | 44.2% | 34 | 6月25日 | 62.6 | 4.81 | 3843 | 2323 | 39.5% | 34 | 6月26日 | 69.9 | 5.30 | 3790 | 2577 | 32.0% | 35 | 6月27日 | 64.2 | 4.72 | 3677 | 2580 | 29.8% | 36 | 6月28日 | 63.7 | 4.12 | 3233 | 1803 | 44.2% | 37 | 6月29日 | 67.0 | 3.54 | 2647 | 1613 | 39.0% | 36 | 6月30日 | 53.4 | 3.39 | 3173 | 1623 | 48.8% | 37 | 平均 | 52.4 | 3.9 | 3761.8 | 2088.3 | 40% | 35.1 |
參考文獻 [1] 賀延齡編. 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1998. 四、 唐受印編. 水處理工程師手冊.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