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生物接觸氧化—微濾膜”組合工藝處理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的試驗研究
論文類型 | 技術(shù)與工程 | 發(fā)表日期 | 2005-12-01 |
來源 | 中國水網(wǎng) | ||
作者 | 苗群,劉志強,姚慧敏,柳超,孫元慧 | ||
關(guān)鍵詞 | 生物接觸氧化 微濾膜 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 膜組件 | ||
摘要 | 對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進行“生物接觸氧化—微濾膜”工藝深度處理與回用的試驗研究表明:該工藝CODcr的去除率可保持在95%以上,生物處理系統(tǒng)對CODcr的去除率隨停留時間的減少而減少,但對膜系統(tǒng)來說,受水力停留時間的影響并不大;對氨氮的去除率在40~50%;對廢水中的SS、濁度都有明顯的去除效果,膜組件的截留作用可使出水SS為零,出水的平均濁度為2.68NTU;另外,該組合工藝與活性污泥膜生物反應器相比可以減輕膜的污染。 |
苗群1,2 劉志強2,3 姚慧敏2 柳超2 孫元慧2
(1青島大學,青島;2青島理工大學,青島,266033;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
摘 要 對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進行“生物接觸氧化—微濾膜”工藝深度處理與回用的試驗研究表明:該工藝CODcr的去除率可保持在95%以上,生物處理系統(tǒng)對CODcr的去除率隨停留時間的減少而減少,但對膜系統(tǒng)來說,受水力停留時間的影響并不大;對氨氮的去除率在40~50%;對廢水中的SS、濁度都有明顯的去除效果,膜組件的截留作用可使出水SS為零,出水的平均濁度為2.68NTU;另外,該組合工藝與活性污泥膜生物反應器相比可以減輕膜的污染。
關(guān)鍵詞 生物接觸氧化 微濾膜 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 膜組件
Study on Combined Process of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and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Wastewater
Miao Qun*, ** Liu Zhiqiang**, *** Yao huimin** Liu chao** Sun yuanhui**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China
**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China, 11 Fushun Rd, Qingdao 266033, Shandong Province, P. R. China(Email: miaoqun@qtech.edu.cn; lab506@163.com)
***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of a combined process of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and micro-filtration(MF) membrane” was conduc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wastewa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is process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cr can be remained higher than 95%,that of NH4-N was in the range of 40~50%. HRT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biological removal of CODcr,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whole system; its effect was not too visible. The combined process also performed excellently in the removal of SS and turbidity. In the effluent SS almost can’t be detected and the turbidity was with a mean value of 2.68 NTU.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MBR, which is combined by activated sludge and membrane, this combination can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membrane fouling obviously.
Keywords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wastewater; Membrane modules
0 引言 水產(chǎn)品加工行業(yè)的廢水量大,且水質(zhì)水量變化也很大。有關(guān)資料顯示,青島地區(qū)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的COD濃度一般在800~4000mg/L,BOD5濃度為400~2000mg/L,SS濃度為150~1000mg/L。
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對沖擊負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即使遇到突然事故(如停電、有毒有害物質(zhì)的沖擊等),工藝遭到較大的破壞時,恢復起來也很迅速。很多工程實例顯示選用生物接觸氧化法作為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的主體處理工藝較其他生物法更為合理。而將微濾膜與生物接觸氧化工藝相結(jié)合對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進行深度處理,不但可以使出水滿足回用水質(zhì)標準,而且與普通的膜生物反應器相比(活性污泥法與微濾膜的結(jié)合工藝),由于接觸氧化工藝中微生物以附著態(tài)生長為主,反應器內(nèi)懸浮污泥濃度低,且粒徑相對于活性污泥法較大,減輕了膜分離的負擔,進而大大緩解了膜的污染和堵塞問題[1]。
通過本次試驗,“生物接觸氧化—微濾膜”組合工藝對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的CODcr、氨氮以及SS、濁度的去除效果得到了驗證。本文在試驗的基礎(chǔ)上將生物接觸氧化和微濾膜對各污染物的去除作用進行了比較,并初步分析各去除效果產(chǎn)生的原因。
試驗裝置采用連續(xù)進水、出水的運行方式,由貯水池、進水泵、曝氣系統(tǒng)、接觸氧化反應池、膜反應系統(tǒng)等幾部分組成,試驗裝置如圖1所示。配水系統(tǒng)、接觸氧化反應池和膜反應系統(tǒng)均放在室內(nèi)。
Figure 1 Sketch of the experimental devices
Figure 2 Plat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devices
各組成部分設計參數(shù):
1)配水系統(tǒng):采用室外的貯水池進行配水,試驗用水通過計量泵泵入生物反應器,計量泵的型號為BB10-PVP4型,量程為0~10L/h。
2)接觸氧化反應器:該反應器外形尺寸為1500×600×900mm3,分為兩格(如圖2),底部連通,有效容積為0.2 m3。
3)填料:選用浙江省玉林縣雙環(huán)環(huán)保設備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YDT彈性立體填料,有效高度為450mm。該種填料具有比表面積大、空隙可變、掛膜容易等特點。
4)曝氣系統(tǒng):按照氣水比20:1設計,選用20個性能良好的曝氣頭,均勻布置在反應器底部。曝氣泵為ACO-012型電磁式空氣壓縮機,額定氣量為150L/min。
5)膜反應系統(tǒng):選用浸入式中空纖維膜組件兩片,技術(shù)參數(shù)如表1所示。該系統(tǒng)采用射流式自吸離心泵抽吸出水。
Table 1 Parameters of hollow fiber membrane module
表1 中空纖維微濾膜組件的技術(shù)參數(shù)
項目
膜參數(shù)
型號
FP-T(實驗型)
膜面積
1.0㎡/片
纖維內(nèi)/外徑
0.65/1.0㎜
膜孔徑
0.2μm
外形尺寸
a×b×c=530×450×400 單位:mm
設計通量
15L/㎡·h(0.02MPa負壓下穩(wěn)態(tài)通量)
2結(jié)果與討論
本研究用水取自課題協(xié)作單位青島某食品有限公司污水排放口,其水質(zhì)指標如表3所示。表3中的水溫15℃為在企業(yè)污水排放口取樣時的水溫,水樣取回實驗室后的試驗溫度已經(jīng)變?yōu)?8.6~21.2℃。
Table 2 Water quality
表2 試驗用水主要水質(zhì)指標
試驗指標
數(shù)值(mg/L)
試驗指標
數(shù)值(mg/L)
CODCr
737~1569
氨氮
7~10
BOD5
382~556
SS
17~35
Cl-
970
溫度
15℃
2.1 CODcr去除效果分析
根據(jù)前階段試驗[2]得出在水質(zhì)如表3所示的情況下,出水水質(zhì)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二級標準時,優(yōu)化的水力停留時間為20小時。本階段試驗在此基礎(chǔ)上設計四個試驗工況,研究水力停留時間對CODcr去除效果的影響規(guī)律,試驗結(jié)果如表4。
Table 3 Experimental results
表3 實驗結(jié)果
序號
水力停留時間(h)
CODcr濃度(mg/L)
去除率(%)
序號
水力停留時間(h)
CODcr濃度(mg/L)
去除率(%)
進水
上清液
膜出水
二級處理
膜處理
進水
上清液
膜出水
二級處理
膜處理
1
20
1385
87
45
93.7
96.8
12
18
737
100
48
86.4
93.5
2
20
1196
123
38
89.7
96.8
13
16
1258
229
25
81.8
98.0
3
20
1172
132
47
88.7
96
14
16
1260
233
30
81.5
97.6
4
20
1155
93
34
91.9
97.1
15
16
1569
236
16
85.0
99.0
5
20
1044
93
30
91.1
97.1
16
16
1518
259
16
82.9
98.9
6
20
875
79
17
91
98.1
17
16
1243
198
29
84.1
97.7
7
18
1258
187
24
85.1
98.1
18
16
1132
195
34
82.8
97.0
8
18
1062
181
21
83
98
19
10
902
183
53
79.7
94.1
9
18
952
174
43
81.7
95.5
20
10
1334
262
73
80.4
94.5
10
18
1144
168
45
85.3
96.1
21
10
1078
195
56
81.9
94.8
11
18
1127
125
19
88.9
98.3
Figure 3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Cr
圖3 CODcr去除率隨時間變化曲線
由表4、圖3可以看出,生物處理對CODcr的去除率隨著系統(tǒng)水力停留時間的減小而減小,但對膜系統(tǒng)來說,受水力停留時間的影響則較小,但隨著停留時間延長,膜系統(tǒng)CODcr的去除率會略微升高、隨后趨于穩(wěn)定。
以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有原因的。對于生物處理系統(tǒng),減少水力停留時間,就使得有機污染物得不到充分的降解,表現(xiàn)為CODcr的去除率下降;對于隨著運行時間的增長,膜系統(tǒng)CODcr去除率出現(xiàn)升高的現(xiàn)象,分析認為系統(tǒng)運行趨于穩(wěn)定,不斷抽吸出水,使一些腐殖質(zhì)、聚糖脂和其它微生物的代謝產(chǎn)物等大分子在膜表面吸附,逐漸形成生物膜,并進一步生長繁殖形成生物污垢濾餅層[3]。這個濾餅層對于膜組件自身來說是一種污染,但對于整個系統(tǒng)來說,尤其對于廢水中大分子的污染物來說卻起到了更進一步的過濾作用,使膜系統(tǒng)對CODcr去除率逐漸升高并趨于穩(wěn)定。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的分析可知,采用膜處理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下的較高CODcr去除率,因此,在保證出水達標的基礎(chǔ)上,可縮短水力停留時間,相應增加系統(tǒng)的處理能力。
2.2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對前述工況下系統(tǒng)的進水、上清液和膜出水中氨氮的去除情況進行同步監(jiān)測,并以此為依據(jù)進行系統(tǒng)對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分析。
Figure 4 NH4-N removal efficiency.
圖4 系統(tǒng)氨氮去除率關(guān)系曲線
系統(tǒng)氨氮去除率曲線如圖4,分析后得出:生物處理系統(tǒng)和膜處理系統(tǒng)對氨氮均顯示出一定的去除率,但經(jīng)過膜系統(tǒng)之后的氨氮的去除率僅比為通過之前平均高1%左右,這說明膜處理系統(tǒng)與生物處理系統(tǒng)相比,膜對氨氮的去除沒有明顯的作用,氨氮主要是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去除的,膜的攔截作用本身對氨氮的去除基本沒有貢獻。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氨氮在水中是以離子形式存在的,直徑比膜的孔徑小,可自由通過膜的微孔,基本不會被膜截留,從而導致膜出水與上清液中氨氮的值相仿。
另外,膜系統(tǒng)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生物系統(tǒng)對氨氮的去除效果。由于膜系統(tǒng)的高效截留作用,保持了系統(tǒng)內(nèi)較高的微生物濃度,降低了F/M值,減弱了異養(yǎng)菌對溶解氧的競爭,為硝化細菌的生長提供了條件,硝化菌在反應器內(nèi)富集成為優(yōu)勢菌種,令氨氮的轉(zhuǎn)化更為徹底,從而大大提高了系統(tǒng)對氨氮的處理效果。
2.3 SS、濁度去除效果分析
研究期間在膜出水中檢測不出SS值,即出水SS值低于其檢出限值。對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泥粒徑分布的研究表明[4],其粒徑大多分布在30~110μm之間,一般小顆粒的直徑>0.2μm,而生物接觸氧化法的懸浮污泥為脫落的生物膜,其粒徑一般要大于活性污泥法的污泥粒徑,本試驗所用的中空纖維微濾膜組件的平均孔徑為0.2μm,因此,膜組件可以截留幾乎全部的污泥,使出水的SS檢測不出。
Figure 5 Removal of the turbidity
圖5 膜生物反應器濁度去除效果
對膜出水的濁度測定結(jié)果如圖5所示。從試驗結(jié)果中看出,出水濁度均小于10NTU,平均值為2.68NTU,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zhì)》(GB/T 18920-2002)中的城市綠化用水指標。
2.4 膜通量變化分析
本研究為減輕膜污染采用低壓、間歇方式運行。通過清水試驗,測定膜組件的清水通量。在恒定負壓0.02MPa下抽吸自來水,穩(wěn)定運行2天,得出膜通量平均為36.6L/㎡.h,相比生產(chǎn)廠家給出的0.02MPa負壓下,10~12L/㎡.h的膜通量大得多。其后保持0.02MPa的負壓下運行,通量變化情況如圖6所示。
Figure 6 Flux Shifting
圖6 膜通量隨時間變化曲線
由圖6看出,在保持壓力恒定的情況下,膜的通量最開始為0.56L/㎡.min,在運行了一個月后,其通量降為0.32L/㎡.min,僅為初始通量的57%。在運行初期,膜通量下降的較為迅速,其后趨于穩(wěn)定,下降速度明顯變慢,通量最終穩(wěn)定在0.32 L/㎡.min。因此,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得出,在處理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中采用的“生物接觸氧化—微濾膜”處理系統(tǒng),實際運行過程中,一般一個月內(nèi)膜通量會衰減43%左右,此時就需要對膜組件采取措施恢復通量,如物理沖洗、化學清洗等。
結(jié)合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的水質(zhì)特點,分析膜通量的下降是由膜污染和未分解的蛋白質(zhì)所引起。膜生物污染是惡化分離操作,降低系統(tǒng)性能的因素[5]。腐殖質(zhì)、聚糖脂與其他微生物的代謝作用等大分子物質(zhì)在膜面上吸附,形成一層具備微生物生存條件的生物膜,隨著后續(xù)菌種的吸附,加劇了微生物的繁殖和群集,生物膜趨于穩(wěn)定,從而造成了膜的不可逆堵塞,使過濾阻力上升,引起膜通量的下降。未降解的蛋白質(zhì)的聚集對許多MF膜都可以引起嚴重的膜污染,特別是憎水性高聚物膜,可以使膜通量減少一個數(shù)量級以上[6],這是由蛋白質(zhì)在膜材料上不可恢復的沉積和蛋白質(zhì)進入膜組織內(nèi)部而造成污染引起的。
2.5 膜清洗
試驗過程中為消除膜污染現(xiàn)象,恢復膜通量,決定對膜組件進行清洗工作。取出膜組件后,發(fā)現(xiàn)膜表面呈淡黃色,膜絲之間有淤泥,個別膜絲段有發(fā)黑現(xiàn)象。清洗過程分三步進行:首先采用物理清洗,高速水流沖洗膜表面,沖洗約30min后,膜表面的顏色無明顯變化,膜絲之間的淤泥被洗掉,但仍有滑膩感。然后用0.033%的NaClO溶液浸泡12h,自來水沖洗,以徹底去除附著在膜表面的粘性多糖物質(zhì)、多肽分子、蛋白質(zhì)等[7]。最后用0.33%的H2SO4溶液浸泡6h,用清水沖洗,以去除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膠層,以及無機污垢。經(jīng)過以上清洗后,膜通量恢復到了初始值的92.9%,為0.52L/m2.min。
3 結(jié)論
1)采用“生物接觸氧化—微濾膜”處理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得到了良好的處理效果。系統(tǒng)對COD去除率可保持在95%以上,氨氮去除率40~50%,濁度平均2.68 NTU,滿足城市綠化用水要求。
2)水力停留時間的變化對生物處理出水COD濃度的影響較大,但對膜出水的影響不大,可實現(xiàn)較低水力停留時間下較高的COD去除率。
3)氨氮的去除主要是生物處理的作用,膜本身對氨氮去除幾乎沒有貢獻,但二者相互作用使得系統(tǒng)對氨氮有較高的去除率。
參考文獻
[1]鄧麗蕊,苗群,劉志強.MBR法廢水處理技術(shù)應用現(xiàn)狀.山東環(huán)境.2003,6:44-45。
[2]孫元慧,王娟,苗群.接觸氧化法處理水產(chǎn)品加工廢水的試驗研究[J].中國化學學會第七屆水處理化學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4。
[3]王曉琳.膜的污染和劣化及其防治對策[J].工業(yè)水處理.2001,21(9):1-5。
[4]A.D.Bailey,G.S.Hansford,P.L.Dold. The Used of Cross-flow Microfitration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ivated Sludge Reactor. Wat.Res.1994,28:297-301。
[5]劉銳,黃霞,陳呂軍等.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洗浴污水[J].中國給水排水.2001,17(1):5-8。
[6]Tom Stephenson等,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shù)[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
[7]龔泰石,膜生物反應器技術(shù)在水處理中的研究與應用[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03,2:24-27。
作者簡介:苗群(1962— ),男,山東青島人,在讀博士生、副教授,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環(huán)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通訊地址:青島理工大學 環(huán)境與市政工程學院辦公室 266033
Tel: 0086-532-88883811
Fax: 0086-532-85071256
Email: miaoqun@qtech.edu.cn
lgdmq@163.com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guān)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fā)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